康軒四下 第二課 心動不如行動

心 動不如行動. 屏東縣中正國小 林用正 行動是知識特有的果實。——托·富勒 當我們空有再多的知識,卻不能將知識化為實用行動,再多的知識都會成為裝飾品,只有實際行動,夢想才有機會開花結果。在教學現場中,我們要讓孩子擁有夢想、知道方向以及奮力前行,所以「行動力」是未來必備關鍵能力之一。 「心動不如行動」這一篇文章,可以讓孩子知道行動與否的差別,是可以引發孩子思考的文本,透過這樣的小故事,孩子就能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思考與批判。 一、文本分析: 「心動不如行動」是取材自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姪 》 。文章雖短,但透過小故事來傳達做學問的基本道理,指出決定有所成就的條件為主觀努力,而非人的天賦資質。故事內容雖長卻相當淺顯易懂。每個人對幸福的感覺和定義是不同的,不同的個性會做出不同的決定,不同的決定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情境。 本課為記敘文,透過「對話」來呈現窮和尚與富和尚對於「赴南海取經」的想法差異,英國有句俗諺:「行動養成習慣,習慣形成性格、性格決定命運。」所以,我們可以透過人物描寫中的四個面向 - 言語、外貌、心理、作等來凸顯性格,本課很適合討論「言語」的部分,透過「言語—性格—習慣—行動」把文章提綱挈領。 窮和尚 富和尚 言語 性格 習慣 行動 從這樣連鎖的反應可以看出,言語與行動之連結。此外,整理這樣的表格,讓文本梳理更加清楚。 二、讀寫合一 1. 讀懂課文標題:從課文標題「心動不如行動」中,我們知道課文在討論「心動」與「行動」這兩件事情的關聯,「 心 動不如行動」這個題目很適合寫成議論文,是屬於「比較式」的議論文,主要通過事物間的比較,從而證明某個論點。 2. 一課一重點:仔細讀這課課文,我們很難從形式上讓孩子來進行讀寫,因為沒有明顯的結構,我們可以將內容改寫成案例,讓課文小故事成為自己論述的例子。簡單說,當課文形式重要時,我們可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