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軒四下 第二課 心動不如行動

動不如行動.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屏東縣中正國小  林用正
行動是知識特有的果實。——托·富勒

當我們空有再多的知識,卻不能將知識化為實用行動,再多的知識都會成為裝飾品,只有實際行動,夢想才有機會開花結果。在教學現場中,我們要讓孩子擁有夢想、知道方向以及奮力前行,所以「行動力」是未來必備關鍵能力之一。

「心動不如行動」這一篇文章,可以讓孩子知道行動與否的差別,是可以引發孩子思考的文本,透過這樣的小故事,孩子就能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思考與批判。



一、文本分析:
   「心動不如行動」是取材自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姪。文章雖短,但透過小故事來傳達做學問的基本道理,指出決定有所成就的條件為主觀努力,而非人的天賦資質。故事內容雖長卻相當淺顯易懂。每個人對幸福的感覺和定義是不同的,不同的個性會做出不同的決定,不同的決定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情境。
本課為記敘文,透過「對話」來呈現窮和尚與富和尚對於「赴南海取經」的想法差異,英國有句俗諺:「行動養成習慣,習慣形成性格、性格決定命運。」所以,我們可以透過人物描寫中的四個面向-言語、外貌、心理、作等來凸顯性格,本課很適合討論「言語」的部分,透過「言語—性格—習慣—行動」把文章提綱挈領。



窮和尚
富和尚
言語


性格


習慣


行動



從這樣連鎖的反應可以看出,言語與行動之連結。此外,整理這樣的表格,讓文本梳理更加清楚。


二、讀寫合一
1.讀懂課文標題:從課文標題「心動不如行動」中,我們知道課文在討論「心動」與「行動」這兩件事情的關聯,「動不如行動」這個題目很適合寫成議論文,是屬於「比較式」的議論文,主要通過事物間的比較,從而證明某個論點。
2.一課一重點:仔細讀這課課文,我們很難從形式上讓孩子來進行讀寫,因為沒有明顯的結構,我們可以將內容改寫成案例,讓課文小故事成為自己論述的例子。簡單說,當課文形式重要時,我們可以仿作形式;當課文內容重要時,我們可以縮寫課文,將課文轉為案例。雖然五年級才需要學習議論文,但四下這個案例若錯過改寫成議論文,會相當可惜的。在教學中,有鑑於孩子只有四年級,我們不應該直接揭示議論文的三要素,而以其他方式來呈現,讓孩子在初接觸這些寫作方式時,能夠輕易掌握。
第一段
提出看法(行動比心動更重要)
第二段
例子1(正面)
第三段
例子2(反面)
第四段
提出行動
第五段
結語(帶出習作名言)


其中第二段就是改寫課本的內容成為正面例子。
3.習作也要列入備課:這一課的習作第六大題提出了六句名言佳句,我們可以進行以下的引導
1)讓學生進行分類,並想想我們生活中的哪些行為,可以用這六句話來形容,讓這些名言佳句可以更加實用。
2)哪些名人的故事可以用這六句話來形容,慢慢過渡到高年級應用文
3)這六句名言佳句,要選用在文章的最後一段,讓自己的文章更具說服力。



這樣一來,孩子善用表格梳理內容,也學會寫議論文的雛形文章。


留言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我是這樣「玩」備課~四下第7課:請到我的家鄉來

康軒四下第二單元第四課 米食飄香 ~從十二年課綱的學習重點思考

康軒二上第七課 給小朋友的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