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軒三上第三單元台灣好風情群文閱讀
屏東縣中正國小 林用正
有人說: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。」這句話真美,美在台灣人帶給異鄉人的親切感,其實,台灣不只人情美,因為自然與文化薈萃的台灣,也值得我們深刻品讀,不管是用雙腳體驗,或是用雙輪感受,台灣的美,美不勝收。
課例:三上第三單元 「台灣好風情」群文閱讀
第8課:淡水小鎮
第9課:回到鹿港
第10課:參觀安平古堡
第11課:聽神木說話
💪文本分析:
1.淡水小鎮:以新詩的形式描寫淡水的特色,分別在四個段落中呈現出老街、阿婆鐵蛋(地方美食)、紅毛城和日落河景。
2.回到鹿港:作者回到鹿港老家,介紹了兩個最常去的景點,分別是九曲巷和半邊井,兩個景點都有他們的特殊功能,是一篇兼具寫事與寫景的文章。
3.參觀安平古堡:作者校外教學前往安平古堡,透過腳步的移動,一一介紹了陳列館、古砲和老城牆的歷史。
4.聽神木說話:以神木的自我介紹來敘述自己的生活環境、氣候以及周遭人事物。
「台灣好風情」這個單元,因為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與自己生活環境不同的文化,更可以讓孩子透過群文閱讀的方式進行探索性的學習,當這四篇文章擺在一起時,透過老師的提問就能「其義自見」。
我們以前都推行閱讀的「量」,故許多學校鼓勵閱讀的策略中,常有閱讀小學士或閱讀小碩士的學生借閱評比,後期又開始以課文本位出發,從課文中指導策略。然而,群文閱讀兼具這兩種「質提升」與「量提高」的雙重優點,也就是說,群文閱讀透過3-5篇的文章來進行閱讀策略的導入,並從一篇帶多篇,甚至於一篇帶一本的課外閱讀,大量的增進閱讀量,有架構的進行略讀、跳讀等基礎閱讀技巧的訓練。
「台灣好風情」這一單元便可以達到這樣以「一篇帶多篇」的方式,讓孩子學習求同、辨異、整合及批判,這是在單篇文本詳讀中所不能達到的教學目標。
目前國小的課本都是以單元為主要架構,單元下的每一課都要能呼應這個單元主題。如本單元為台灣好風情,故這四篇文章都是在讓大家認識台灣的四個景點,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,感受台灣不同角落的多元與美好,在人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之交融中,凝聚而他們對於這一片土地的愛與關懷,誠如單元頁的說明,這些風景和古蹟,都有藏著動人的故事和回憶,值得我們實地走訪。
在這單元後面的統整活動三,寫作指導是「敘事的順序和重點描寫」,正是為了搭配此單元進行教學。所以,當老師在備課時,同時翻閱此單元後面的統整活動,將統整活動的教學點乾坤大挪移,如此教學將更輕鬆便利有效益。
👂關於群文閱讀:
1.單篇文章,學生未必能夠瞭解文章獨特的描寫方法,若將這四篇文章擺在一起,必有其用意
2.群文四想:
(1)想一想這四課為什麼會放在一起?
(2)想一想這四課要達到教學目標?
(3)想一想這四課要教教孩子什麼讀寫能力?
(4)想一想這四課教完後,可以進行什麼主題的寫作?
3.群文閱讀策略─找二做二:
(1)找相同:找出文本的共同性。
★找出四篇文章的共同點,如都是寫台灣的景點。
(2)找不同:找出文本的差異性。
★找出四片文章的差異點,如四篇都是寫台灣景點,哪篇
是著重自然景觀?哪篇是著重人文景觀?哪篇是兼具
呢?四篇的呈現方式有什麼不同?介紹的方式有什麼不
同?
(3)做整合:從不同文本中整合出議題的整體意象
★四篇都是寫台灣的景點,從四篇文章中整合出「台灣」
的人文及自然印象。
(4)做判斷:面對不同文本的真偽、是非及優劣做出判斷
✊我們也可以從群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來看:
1.從人文性:探討這四課的提及哪些好風情,哪些是古蹟(人文)?哪些是風景(自然)?再慢慢區分出四個景點的獨特性
(1)淡水→人文、美食、淡水河
(2)鹿港→獨特歷史、人情味
(3)安平古堡→人文、歷史
(4)馬告生態公園→自然、傳說
2.從工具性:先從四篇都有紀錄景點,但紀錄的方式不同。
(1)淡水→短語
(2)鹿港→寫出兩個特別的景點
(3)安平古堡→按照腳步移動
(4)馬告生態公園→景點自述
👄四篇文章都有寫景,故從「寫景」類記敘文切入。
👆如何讀寫景記敘文:
「台灣好風情」單元這四課都是寫景的文章,描寫景物要按照一定的順序,包括時間順序、方位順序和移步換景順序。掌握此一重點,進行教學時可以做比較閱讀:都是寫景物的文章,內容取材上有何不同?描寫淡水是從哪些面向來寫?鹿港、安平古堡又是如何描寫的呢?他們的共同點又是什麼?
例如:《參觀安平古堡》一文就有清楚的移步換景的脈絡(4景),《回到鹿港》一文也有提到景點(2景),但是沒有呈現移步換景,這樣的兩種寫法,有什麼不一樣呢?這是因為前篇是一篇遊記,它扣緊的是描寫作者在校外教學中,所見所聞的景點風景(陳列館、古炮、瞭望臺、公園老城牆);後者則寫出2景是每次回老家的必去之地,。作者得選取能夠回應這篇文章主題的部分進行細寫(詳寫),與主題相對無關的就簡略帶過(略寫)或是不寫也可以,所以在回到鹿港這篇才會只提到兩個重要的地點─九曲巷和半邊井。
另外,《淡水小鎮》這一課的文體與眾不同,是一篇詩歌,由四首小詩組成,雖然四首小詩看似並列,但還是可以窺見其關係,如在老街中看到阿婆鐵蛋,在紅毛城上望向海洋而看見夕陽下的小船,依然可見在空間上的推移,看到文章的層次感。而《聽神木說話》一文最特別之處是從「神木自述」的角度出發,和另外三篇都不同,可以讓孩子感受這樣文學手法的趣味性,想想看,若是將這樣自述的手法轉移至「淡水老街」、「半邊井」或是「安平古堡的自述」,又會有有什麼有趣的寫法?
👍延伸創意影像閱讀:
蔡依林「台灣的心跳聲」
歌曲中唱了許多台灣的人文美和自然美,是短語的歌詞創作,回應本文的第一句: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。」這首歌正好可以為這句話作個總結呢!
👆延伸寫作:
在整個單元教學後,可以進行一篇寫作教學。題目可以是:台灣的美,課文中的許多景點也可以直接拿來當例子,或從延伸閱讀(蔡依林歌曲),或是自己的家鄉都可以寫成案例,從台灣的土地出發,寫出自己的家鄉故事。從課文生出作文,課本的學習內容是活用,也是善用,更是實用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