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軒二上第三課 第一次做早餐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8月 27, 2018 康軒二上第三課 第一次做早餐 新北市麗林國小 黃秀精 老師 課前想一想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學習,第一次學走路,第一次學說話,第一次自己上學……許多的「第一次」,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多采多姿。 教師可以引導孩子,回憶過去的生活,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,不論是緊張、興奮、快樂,即使是懊悔,這些難得的經驗,也值得我們珍惜,再三品味。 讀寫做一做 這一課內容重點是做這趁爸媽尚未起床時,第一次為家人做早餐,一個步驟一個步驟逐一完成。每個動作都有他的想法與期待,透過做早餐表達對家人的愛。 我們從內容看到:第一段是說作者利用什麼時候做早餐,第二段是說做早餐的過程,第三段是說做完之後的心情。 重點在課文第二段,作者為家人做早餐的步驟與順序。「先……,再……,最後……」是表示先後順序的連接詞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照自己的生活經驗,練習造句。 引導 教師可先設定情境,再請學生思考,練習造句。 例 媽媽先把蒜頭爆香,再放入菜炒一炒,最後加入鹽調味,一道菜就完成了。 例 妹妹先用鉛筆畫出草圖,再用黑筆描邊,最後用彩色筆塗色。 例 我先把碗筷擺好,再盛好飯,最後請爸爸媽媽吃晚餐。 資質靈敏的孩子,還可以在順序之間加上感官摹寫或是修飾的詞語,運用課後小練筆,可以將擴句成為段落,或是延展成為小品文。 在上次帶二年級學生的班上,是在晨光時間安排與生活課程相結合的主題「我會做早餐」。學生自備想要塗抹擺放在吐司上的料(如:果醬、鮪魚醬、奶油、荷包蛋……)短短十分鐘就可以完成吐司的製作,然後小組同學一起共進早餐。接著,利用深刻的操作經驗,每個人自己寫出獨特的文章。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
我是這樣「玩」備課~四下第7課:請到我的家鄉來 2月 18, 2018 我是這樣「玩」備課 陳麗雲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故事,而家鄉正是醞釀這些成長點滴最佳的地方。家鄉,可以是自己居住的地方,自己成長的地方,也可以是老家,例如爺爺奶奶住的地方。 我們對許多名勝古蹟如數家珍,似乎在那兒長大似的;其實,更重要的是關懷我們自己居住的土地,了解它的歷史,熟悉它的文化,感受它的美麗風光,這樣我們和自己的家鄉,才會有永遠剪不斷的情感臍帶。 讓我們一起走進~「請到我的家鄉來」。 課例:四下第 7 課 請到我的家鄉來 文本分析: 這篇文章是以四段散列式結構書寫而成的文章,每一段皆以第一人稱 —— 「我」,介紹一個國家,將每一個國家的特色以 150 字左右書寫出來。文章直指重心,簡鍊的文句勾勒出一個國家的風土人情與特點。因為文章形式與一般記敘文很明顯不同,所以備課時,應該一眼就可以看見這特別的形式結構,把它當成教學重點。 文章每一段的第一句都是「 請到我的家鄉來,我的家鄉是 …… 」,每一段的末句都是「 來吧,請到我的家鄉來! 」像這樣以段落排比兼具類疊的方式,每一段的開頭與結尾都用同樣的句子,讀起來不僅具有音樂性, 更具有文學美感。 一般文章有兩大部份:形式和內容。從形式來看, 各段開頭都一樣的 散列式 寫法,一段就是一個獨立的想像力發揮,各段落自成單元,位置也可前可後,沒有一定的要求,看起來好像彼此並不相干;但從內容來看,每一個段落之間,隱穩然有一條無形的線,把它們貫穿起來,連成一體,這便是文章的主旨。 《請到我的家鄉來》一 課便是以 散列式結構 的形式,以介紹各國風土人情特色的內容所寫成的文章。文章內四個小小的段落對意念的抒發又點到為止,是學生開始學寫作時,可以常用的段落安排方法。 所以,讀懂這篇散列式結構是怎麼介紹一個地方特色的,再以這樣散列式的結構介紹自己的家鄉,可以是四個縣市,一段介紹一個縣市;也可以是自己居住縣市的四個鄉鎮(區),一段介紹一個鄉鎮(區),是這篇文章可以設定的教學重點。 教學設計: (一) 教學目標:讀懂散列式文章的寫法,進而寫出一篇以散列式結構介紹自己家鄉的文章。 (二) 教學準備:繪製心智圖的紙張和文具、《請到我的家鄉來》一書 (三) 教學過程 1. 讀出寫法 : 散列式結構 (1) 閱讀完整內容
康軒四下第二單元第四課 米食飄香 ~從十二年課綱的學習重點思考 2月 20, 2018 康軒四下第二單元第四課 米食飄香 ~從十 二年課綱的學習重點思考 新北市昌平國小 洪琬喻 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<憫農,唐 李紳> 自古以來,米一直是我們的主食,在許多文學作品中,都可以見到因稻米而衍生出來的情感和議題。以學生們琅琅上口的憫農詩來說,便敘述了稻米一粒一粒生成的不易,我們除了要珍惜盤中的食物,更要感恩生產者的辛勞。那麼,對於得來不易的稻米,我們又是怎麼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利用,成為大家智慧的展現,甚至是情感的依歸呢 ? 米食飄香一文,讓我們可以和學生一邊悠遊於臺灣米食的文化、創意與情感,一邊學習事物類說明文本的表述方法。 【課文內容】 在稻米收成的季節,農村總是充滿歡樂的氣氛。人們對於「稻米」有著濃濃的情感,因為這一顆顆白亮香甜的米飯,讓一家人得以溫飽。 從前的農村社會,生活不如現在便利,人們利用米及隨手可得的食材,做出各式口感不同的食品。米食點心的樣式、種類多的不勝枚舉,長久以來,它們與人們的生活、節慶息息相關。 年節期間,「菜頭粿」與「發粿」是一定會準備的年菜。把米磨成米漿,加入切細的蘿蔔,再經過蒸煮,就變成「菜頭粿」。蒸好的菜頭粿無論是直接沾醬油吃或是煮成鹹湯,都同樣美味可口。如果在米漿中加入黑糖蒸煮,就成了「發粿」。「菜頭粿」代表「好彩頭」,「發粿」有著「發財」的意義,全是人們對於來年的期望。 清明祭祖用的「草仔粿」,外皮是米漿加入艾草做成的,有一股特別的香氣。草仔粿形狀圓圓的,好像一個倒蓋著的小碗。艾草有殺菌的功用,清明前後正是春夏交替的季節,人們食用草仔粿,就是在相互提醒要保健身體。 冬至一到,大家都會準備湯圓應景。這一顆顆小巧可愛的湯圓,正是米漿除去水分後做成的。煮好的湯圓可以加進甜湯中,變成甜點,也可以煮成鹹的,成為主食。寒冬中,一碗碗熱呼呼的湯圓滿載著幸福的味道,也代表圓圓滿滿的祝福。 , 祭典或喜事時常見的「紅龜粿」、端午節食用的「粽子」等,都已是生活中常吃到的點心了。如今,還有人創新作法,研發出地瓜粿、米漢堡等米食,讓口味特別的米食點心能推陳出新。 巧思及現代人的創意,讓「米」不只是米飯,還展現了多樣的變化。各式米食在生活中處處可見,成為臺灣特有的飲食文化。米食點心的香氣,也將一代代飄送下去。 閱讀完整內容
康軒二上第七課 給小朋友的信 8月 15, 2017 康軒國語二上第七課:給小朋友的信 宜蘭縣順安國小邱怡雯 這一課主要內容是小朋友寫信給陳奶奶 ( 陳樹菊女士 ) ,陳奶奶回信給送她卡片的小朋友們。 信中內容提到:陳奶奶覺得小朋友可以上學,是最幸福的事情。 她小時候因為有好心人的幫助才能念書,所以長大後便捐錢助人。希望未來小朋友可以成為喜歡幫助他人的人。 ★我的備課想法: 1. 課文文本獨特性:本課是一篇應用文 ( 書信 ) ,除內文外,有收件人的稱呼、問候語、祝福語、寄信人的署名和寫信日期,這是書信的特色,所以 教學重點會聚焦在學生能讀懂書信的內容,了解書信的格式,並寫一封短信。 2. 單元統整活動:除了課文之外,備課還可以從單元統整活動來找教學重點。本單元的統整活動二就是練習寫信和認識信封的寫法,所以搭配統整活動,這一課可以 聚焦在「讀懂書信的寫法」,以教導書信的格式為教學目標。 3. 搭配習作:習作,是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實用,所以它的工具性非常強,尤其在寫作方面。習作可以為寫作題共練習場。習作的練習與課堂教學是息息相關的,課堂教什麼,習作就練什麼。習作 ( 六 ) 是寫一封信給陳奶奶。 《挑出重點,整理整合,轉化學習能力。》 ★教學目標: 1. 讀懂內容:透過提問,讀懂課文內容。 2. 讀出特點:了解書信和信封格式,寫一封短信。 ★能力指標: 6-1-3-2 能配合日常生活,練習寫簡單的應用文 ( 如:賀卡、便條、書信及日記等 ) 。 ★ 教學設計 ◎讀懂內容 一、 教師提問,學生回答 T :陳奶奶為什麼要寫信? T :奶奶最喜歡看小朋友在做什麼的樣子? T :奶奶為什麼要幫助別人? T :奶奶希望小朋友怎麼樣? 二、完成習作 ( 五 ) ◎ 讀出特點,書信格式 一、讀出特點 第六課我們的花生田 第七課給小朋友的信 ( 一 ) 文章比一比 T :小朋友,我們把這一課 和前面第六課「我們的花生田」 比一比,你有發現這一課文章前面,有什麼不一樣嗎? S :第六課一開始有空兩格,第七課沒有空格。 S :第六課前面是一句話,第七課是親愛的小朋友。 S :第六課前面句子的結尾是「。」,第七 閱讀完整內容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