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軒二上第三課 第一次做早餐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8月 27, 2018 康軒二上第三課 第一次做早餐 新北市麗林國小 黃秀精 老師 課前想一想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學習,第一次學走路,第一次學說話,第一次自己上學……許多的「第一次」,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多采多姿。 教師可以引導孩子,回憶過去的生活,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,不論是緊張、興奮、快樂,即使是懊悔,這些難得的經驗,也值得我們珍惜,再三品味。 讀寫做一做 這一課內容重點是做這趁爸媽尚未起床時,第一次為家人做早餐,一個步驟一個步驟逐一完成。每個動作都有他的想法與期待,透過做早餐表達對家人的愛。 我們從內容看到:第一段是說作者利用什麼時候做早餐,第二段是說做早餐的過程,第三段是說做完之後的心情。 重點在課文第二段,作者為家人做早餐的步驟與順序。「先……,再……,最後……」是表示先後順序的連接詞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照自己的生活經驗,練習造句。 引導 教師可先設定情境,再請學生思考,練習造句。 例 媽媽先把蒜頭爆香,再放入菜炒一炒,最後加入鹽調味,一道菜就完成了。 例 妹妹先用鉛筆畫出草圖,再用黑筆描邊,最後用彩色筆塗色。 例 我先把碗筷擺好,再盛好飯,最後請爸爸媽媽吃晚餐。 資質靈敏的孩子,還可以在順序之間加上感官摹寫或是修飾的詞語,運用課後小練筆,可以將擴句成為段落,或是延展成為小品文。 在上次帶二年級學生的班上,是在晨光時間安排與生活課程相結合的主題「我會做早餐」。學生自備想要塗抹擺放在吐司上的料(如:果醬、鮪魚醬、奶油、荷包蛋……)短短十分鐘就可以完成吐司的製作,然後小組同學一起共進早餐。接著,利用深刻的操作經驗,每個人自己寫出獨特的文章。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
康軒四下第二單元第四課 米食飄香 ~從十二年課綱的學習重點思考 2月 20, 2018 康軒四下第二單元第四課 米食飄香 ~從十 二年課綱的學習重點思考 新北市昌平國小 洪琬喻 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<憫農,唐 李紳> 自古以來,米一直是我們的主食,在許多文學作品中,都可以見到因稻米而衍生出來的情感和議題。以學生們琅琅上口的憫農詩來說,便敘述了稻米一粒一粒生成的不易,我們除了要珍惜盤中的食物,更要感恩生產者的辛勞。那麼,對於得來不易的稻米,我們又是怎麼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利用,成為大家智慧的展現,甚至是情感的依歸呢 ? 米食飄香一文,讓我們可以和學生一邊悠遊於臺灣米食的文化、創意與情感,一邊學習事物類說明文本的表述方法。 【課文內容】 在稻米收成的季節,農村總是充滿歡樂的氣氛。人們對於「稻米」有著濃濃的情感,因為這一顆顆白亮香甜的米飯,讓一家人得以溫飽。 從前的農村社會,生活不如現在便利,人們利用米及隨手可得的食材,做出各式口感不同的食品。米食點心的樣式、種類多的不勝枚舉,長久以來,它們與人們的生活、節慶息息相關。 年節期間,「菜頭粿」與「發粿」是一定會準備的年菜。把米磨成米漿,加入切細的蘿蔔,再經過蒸煮,就變成「菜頭粿」。蒸好的菜頭粿無論是直接沾醬油吃或是煮成鹹湯,都同樣美味可口。如果在米漿中加入黑糖蒸煮,就成了「發粿」。「菜頭粿」代表「好彩頭」,「發粿」有著「發財」的意義,全是人們對於來年的期望。 清明祭祖用的「草仔粿」,外皮是米漿加入艾草做成的,有一股特別的香氣。草仔粿形狀圓圓的,好像一個倒蓋著的小碗。艾草有殺菌的功用,清明前後正是春夏交替的季節,人們食用草仔粿,就是在相互提醒要保健身體。 冬至一到,大家都會準備湯圓應景。這一顆顆小巧可愛的湯圓,正是米漿除去水分後做成的。煮好的湯圓可以加進甜湯中,變成甜點,也可以煮成鹹的,成為主食。寒冬中,一碗碗熱呼呼的湯圓滿載著幸福的味道,也代表圓圓滿滿的祝福。 , 祭典或喜事時常見的「紅龜粿」、端午節食用的「粽子」等,都已是生活中常吃到的點心了。如今,還有人創新作法,研發出地瓜粿、米漢堡等米食,讓口味特別的米食點心能推陳出新。 ... 閱讀完整內容
康軒二上第七課 給小朋友的信 8月 15, 2017 康軒國語二上第七課:給小朋友的信 宜蘭縣順安國小邱怡雯 這一課主要內容是小朋友寫信給陳奶奶 ( 陳樹菊女士 ) ,陳奶奶回信給送她卡片的小朋友們。 信中內容提到:陳奶奶覺得小朋友可以上學,是最幸福的事情。 她小時候因為有好心人的幫助才能念書,所以長大後便捐錢助人。希望未來小朋友可以成為喜歡幫助他人的人。 ★我的備課想法: 1. 課文文本獨特性:本課是一篇應用文 ( 書信 ) ,除內文外,有收件人的稱呼、問候語、祝福語、寄信人的署名和寫信日期,這是書信的特色,所以 教學重點會聚焦在學生能讀懂書信的內容,了解書信的格式,並寫一封短信。 2. 單元統整活動:除了課文之外,備課還可以從單元統整活動來找教學重點。本單元的統整活動二就是練習寫信和認識信封的寫法,所以搭配統整活動,這一課可以 聚焦在「讀懂書信的寫法」,以教導書信的格式為教學目標。 3. 搭配習作:習作,是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實用,所以它的工具性非常強,尤其在寫作方面。習作可以為寫作題共練習場。習作的練習與課堂教學是息息相關的,課堂教什麼,習作就練什麼。習作 ( 六 ) 是寫一封信給陳奶奶。 《挑出重點,整理整合,轉化學習能力。》 ★教學目標: 1. 讀懂內容:透過提問,讀懂課文內容。 2. 讀出特點:了解書信和信封格式,寫一封短信。 ★能力指標: 6-1-3-2 能配合日常生活,練習寫簡單的應用文 ( 如:賀卡、便條、書信及日記等 ) 。 ★ 教學設計 ◎讀懂內容 一、 教師提問,學生回答 T :陳奶奶為什麼要寫信? T :奶奶最喜歡看小朋友在做什麼的樣子? T :奶奶為什麼要幫助別人? T :奶奶希望小朋友怎麼樣? 二、完成習作 ( 五 ) ◎ 讀出特點,書信格式 一、讀出特點 第六課我們的花生田 第七課給小朋友的信 ( 一 ) 文章比一比 T :小朋友,我們把這一課 和前面第六課「我們的花生田」 比一比,你有發現這一課文章前面,有什麼不一樣嗎? ... 閱讀完整內容
康軒四下 第二課 心動不如行動 1月 31, 2018 心 動不如行動. 屏東縣中正國小 林用正 行動是知識特有的果實。——托·富勒 當我們空有再多的知識,卻不能將知識化為實用行動,再多的知識都會成為裝飾品,只有實際行動,夢想才有機會開花結果。在教學現場中,我們要讓孩子擁有夢想、知道方向以及奮力前行,所以「行動力」是未來必備關鍵能力之一。 「心動不如行動」這一篇文章,可以讓孩子知道行動與否的差別,是可以引發孩子思考的文本,透過這樣的小故事,孩子就能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思考與批判。 一、文本分析: 「心動不如行動」是取材自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姪 》 。文章雖短,但透過小故事來傳達做學問的基本道理,指出決定有所成就的條件為主觀努力,而非人的天賦資質。故事內容雖長卻相當淺顯易懂。每個人對幸福的感覺和定義是不同的,不同的個性會做出不同的決定,不同的決定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情境。 本課為記敘文,透過「對話」來呈現窮和尚與富和尚對於「赴南海取經」的想法差異,英國有句俗諺:「行動養成習慣,習慣形成性格、性格決定命運。」所以,我們可以透過人物描寫中的四個面向 - 言語、外貌、心理、作等來凸顯性格,本課很適合討論「言語」的部分,透過「言語—性格—習慣—行動」把文章提綱挈領。 窮和尚 富和尚 言語 性格 習慣 行動 從這樣連鎖的反應可以看出,言語與行動之連結。此外,整理這樣的表格,讓文本梳理更加清楚。 二、讀寫合一 1. 讀懂課文標題:從課文標題「心動不如行動」中,我們知道課文在討論「心動」與「行動」這兩件事情的關聯,「 心 動不如行動」這個題目很適合寫成議論文,是屬於「比較式」的議論文,主要通過事物間的比較,從而證明某個論點。 2. 一課一重點:仔細讀這課課文,我們很難從形式上讓孩子來進行讀寫,因為沒有明顯的結構,我們可以將內容改寫成案例,讓課文小故事成為自己論述的例子。簡單說,當課文形式重要時,我們可以... 閱讀完整內容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