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軒四下第二單元第四課 米食飄香 ~從十二年課綱的學習重點思考
康軒四下第二單元第四課 米食飄香 ~從十 二年課綱的學習重點思考 新北市昌平國小 洪琬喻 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<憫農,唐 李紳> 自古以來,米一直是我們的主食,在許多文學作品中,都可以見到因稻米而衍生出來的情感和議題。以學生們琅琅上口的憫農詩來說,便敘述了稻米一粒一粒生成的不易,我們除了要珍惜盤中的食物,更要感恩生產者的辛勞。那麼,對於得來不易的稻米,我們又是怎麼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利用,成為大家智慧的展現,甚至是情感的依歸呢 ? 米食飄香一文,讓我們可以和學生一邊悠遊於臺灣米食的文化、創意與情感,一邊學習事物類說明文本的表述方法。 【課文內容】 在稻米收成的季節,農村總是充滿歡樂的氣氛。人們對於「稻米」有著濃濃的情感,因為這一顆顆白亮香甜的米飯,讓一家人得以溫飽。 從前的農村社會,生活不如現在便利,人們利用米及隨手可得的食材,做出各式口感不同的食品。米食點心的樣式、種類多的不勝枚舉,長久以來,它們與人們的生活、節慶息息相關。 年節期間,「菜頭粿」與「發粿」是一定會準備的年菜。把米磨成米漿,加入切細的蘿蔔,再經過蒸煮,就變成「菜頭粿」。蒸好的菜頭粿無論是直接沾醬油吃或是煮成鹹湯,都同樣美味可口。如果在米漿中加入黑糖蒸煮,就成了「發粿」。「菜頭粿」代表「好彩頭」,「發粿」有著「發財」的意義,全是人們對於來年的期望。 清明祭祖用的「草仔粿」,外皮是米漿加入艾草做成的,有一股特別的香氣。草仔粿形狀圓圓的,好像一個倒蓋著的小碗。艾草有殺菌的功用,清明前後正是春夏交替的季節,人們食用草仔粿,就是在相互提醒要保健身體。 冬至一到,大家都會準備湯圓應景。這一顆顆小巧可愛的湯圓,正是米漿除去水分後做成的。煮好的湯圓可以加進甜湯中,變成甜點,也可以煮成鹹的,成為主食。寒冬中,一碗碗熱呼呼的湯圓滿載著幸福的味道,也代表圓圓滿滿的祝福。 , 祭典或喜事時常見的「紅龜粿」、端午節食用的「粽子」等,都已是生活中常吃到的點心了。如今,還有人創新作法,研發出地瓜粿、米漢堡等米食,讓口味特別的米食點心能推陳出新。 ...
留言
張貼留言